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佘树声:桑榆非晚 初心不改(4)

来源:安徽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6月01日 18:13: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佘树声,安徽亳州人,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生,先后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北大学。1979年调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批准为“国家级有

佘树声,安徽亳州人,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生,先后毕业于延安大学、西北大学。1979年调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1986年12月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专著《历史哲学》《历史文化的多维透视》《国学导引》《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前言卷》《广义历史文化学辨析》(历史学卷、文化学卷)。新著《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类之路》与《我国古代婚姻文化》即将付梓。

“雪停了,群山仍为冰雪封锁着。行走在满是积雪的山路,脚下发出喳喳的挤压声,偶尔惊动路边树上的松鼠。虽正值农村早饭时间,却不曾望见哪里有炊烟升起,所经之处不仅没有大的村落,连几户人家相聚居的地方都不曾遇到。一路上不时还有枪声从远处传来,每逢枪声响起时,护卫战士便催促大家加速行进。”

“大学一年级时,我写了一篇论述阿Q形象的文章呈交侯外庐校长请求指导。校长用毛笔小楷写满了八九页信纸的指导意见,不仅令我感动,而且对我日后学术研究有着重要影响。我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同侯外庐校长的教诲和唯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谈及老校长侯外庐,佘树声的崇敬与感激溢于言表。


1951年7月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群众日报》(《陕西日报》前身)刊登了佘树声《评油画〈毛主席在陕北自卫战中〉》一文,引发了西北文艺界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大辩论。大辩论以同年9月7日该报头版头条题为《西北热烈展开文艺批评——提高创作思想展开文艺批评》作结:“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号召展开反对忽视政治倾向的学习中,引起西安文艺工作者的重视。从本报文艺栏对刘旷同志的油画《毛主席在陕北自卫战中》的讨论之后……都一致认为这样的批评是有好处的,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一版还登载西北文联主席胡采的总结性长文《肯定成绩,克服缺点,大力开展文艺批评》。当天报纸编发的“按语”认为:“西安文艺界,在反对忽视政治倾向的整风学习中,对文艺工作者脱离政治的倾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批评,这是很好的,对于提高创作的思想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1982年,《哲学研究》第7期发表了佘树声的《历史的发展是一元与多样性的统一》一文。接着,《历史的发展是常规性与变异性的统一》(《社会科学评论》1985年第1期)、《历史的多元性统一》(《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2期)、《论历史的变异性道路》(《史学理论》1987年第2期)等专论的发表,形成了以“三个统一”为框架的历史发展的总体构成理论体系。“三个统一观”为历史的存在构建起一个动态性全景式的现实图景。1988年,佘树声以“三个统一”为基础,结合中西历史演进的现象形态,出版了《历史哲学——关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思考》一书,填补了我国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项空白。


初心

学人小传

创新

读大学一年级时,佘树声就开始在省级以及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了。1950年,西北文联机关刊物《西北文艺》发表了他的一篇文学批评文章,题为《我对〈牛道士〉的意见》。到编辑部领稿费时,办公室人员问:“你是佘树声本人?”得到肯定答复后,这位办公人员随即向屋外大声喊道:“胡采同志,佘树声来了,原来是位小年轻。”话音未落,院内另一间办公室走来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他用手拍了拍佘树声的肩膀,“你这个小同志批评我们,我们十分欢迎。但你说我们水平不行,以后不会有多少人给我们投稿,这就主观了。”他对编辑人员哈哈大笑说,“把抽屉打开,让我们的作者看看我们有多少稿子”。由此,胡采开始关注佘树声的成长。

延安大学伙食供应一日两餐,上午9点是菜与小米混煮的稀粥,下午4点是一碗小米干饭和水煮萝卜,大家都可以吃饱,周日有小麦面馒头改善生活。当时有一个秧歌剧是这样唱的:“小米子黄又黄,哎嗨呦!一天两三斤,人人都要仔细想:公粮出在谁身上?”佘树声仰起头,若有回味地说,春节供应5天小麦面,1斤猪肉,有一天吃肉馅包子,有个学生一口气吃了13个,成为一时趣谈。

佘树声

黄昏时,这群进步青年终于到了马栏。这里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地委机关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护卫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南大门。佘树声眯了一下眼睛,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马栏的街市两旁开着十来家商铺和饭店。工作人员把我们领进地委大院。院落不算小,窑洞和房舍虽然不多,却齐整地排列着。没有大饭厅,晚饭在院子里吃,是小麦面的馒头,吃到一半时另一半就已冻成冰块了。”

文章来源:《安徽史学》 网址: http://www.anhuishixuezz.cn/zonghexinwen/2022/0601/516.html



上一篇: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逝世,享年91岁
下一篇:安徽村民献宝有功,郭沫若写首诗感谢,为何这

安徽史学投稿 | 安徽史学编辑部| 安徽史学版面费 | 安徽史学论文发表 | 安徽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