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史学版面费是多少[08/03]
- · 《安徽史学》投稿方式[08/03]
- · 《安徽史学》期刊栏目设[08/03]
安徽村民献宝有功,郭沫若写首诗感谢,为何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刘家人知道这物件不能落入恶人手里,便把它埋进了土里。1950年,刘肃曾才放心地把它挖了出来,上交了。考古学家们一看这物件,自然就知道它的价值,当时郭沫若也在,于是他激动
刘家人知道这物件不能落入恶人手里,便把它埋进了土里。1950年,刘肃曾才放心地把它挖了出来,上交了。考古学家们一看这物件,自然就知道它的价值,当时郭沫若也在,于是他激动下写了首诗感谢刘肃曾。按道理郭老作为文化名人,诗名又不小,他这首诗应该挺有名气才对。但现在宝盘成镇馆之宝,诗却鲜有人提,这是为何?让我们来读一读:
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颂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
这首五言诗,大家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说句实话,确实怎么看都像是打油诗了。这大概就是这宝物这么有名,但这首诗却很少有人提起的原因!虽然诗本身的遣词水平不怎么样,但却写得十分有道理,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其实也算是一首好诗。
作为一个文化名人,郭沫若有很多标签: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但事实上,郭沫若其实还是一个考古学家,只是他对考古学的贡献一直有些争议。
诗的前4句写这宝物应该是归天下人所有的,刘家能献出来,正是让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接下来“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则是站在刘家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这个宝盘他们受了不少苦,如今上交了倒是能落个轻松了。
虽然这首诗谈不上什么意境,但因为是出自郭沫若之手,刘肃曾自然十分珍惜,据说后来刘家人把这首诗装裱好一直珍藏着。此诗一看就是即兴所作,本来现代人写古体诗,确实就是很考验笔力的,所以整体上还是能接受的。郭老的很多诗作,如《屈原》、《女神》等才是他真实的水平。对此诗,大家怎么看?是否有愿意修改一、二,让它变得更有水准?
最后4句,指的是刘家人以后会被天下人敬佩,这是一件值得他们庆贺的事。这话说得也没错,后来刘肃曾一直在安徽省博物馆工作,到现在文物界都念着他们刘家人的好。
1950年春节期间,安徽村民刘肃曾带着一件家传宝来到北京。这件传家宝就是如今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虢季子白盘,而这位村民则是清朝名臣刘铭传的曾孙。说起这个宝盘,当年刘家人为了护它也确实是不容易。
这宝盘是西周时的物件,在道光年间就被出土了,同治年间它被不识货的当作马槽来使用。刘铭传知道了,就买了下来运回了安徽老家。消失不胫而走,刘铭传在世时还好,他自己还能护得住。但后来清朝没了,各路人马都想得到这个宝物,这让刘家几代人过不好日子。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文物,其实都与郭沫若有关。只是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发掘更多的文物,确实也造成了一些文物的损坏,这个我们得承认。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对文物的保护确实是很有热情的。本期要和大家说的,就是郭沫若和一件文物的事。
文章来源:《安徽史学》 网址: http://www.anhuishixuezz.cn/zonghexinwen/2022/0609/517.html
上一篇:佘树声:桑榆非晚 初心不改
下一篇:想学历史学去什么学校好?首师大“双一流”建